讲述人:包娟
年龄:28岁
职务:校长
采访人:特约撰稿人 罗爱玉
采访地点:某茶楼
1、辞职下岗,合办助残式学校
2006年,我从咸宁学院毕业后,在上海一家传媒公司当采购部经理,一年四季,全国各地跑采购,非常辛苦。干了一两年,我回到家乡,在一家通讯公司做事。2009年8月,因为多种原因,我辞去了这份工作,并把简历挂在了随才网上。一天,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,他说他看到我的简历,觉得我很有发展潜力,想与我合伙创办一所学校,如果有意向,可以面谈。
就这样,在一家咖啡厅,我见到了我的合伙人夏总。他井井有条地分析,现在生源减少,一些职业学校面临招生难的严峻形势,在此情况下,改变招生对象,另辟蹊径,创办一所助残式学校,招收残疾人,这样基本没有竞争对手,会有利得多。我认同夏总的看法,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后,和他签订了合作办校的协议。
确定了校址后,我们签好了租赁合同,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跑手续。最初,残联不是很认可,因为创办这样的民办残疾学校,在中国很罕见,就是有,多数也办失败了。经过多次和残联领导的接触、汇报,他们终于认可了我们的办学理念,也被我们的诚心所打动。到2010年3月,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。
2、创业路上,管理教学难度大
我们开始下乡,分三组对残疾家庭摸底,结果喜忧参半。喜的是,和我们当初想象的一样,想来学习的人很多,很多家长怕我们不收,甚至跪地给我们说好话;忧的是,不少家庭很贫困,我们根本不敢张口说收费的事。当时,我们制定的收费标准是:学杂费1000元,暂收500元,生活费自理。就这样,5月开始正式招生入校,到2010年8月底已达90余人,有少部分交了学杂费500元。
根据兴趣爱好、残疾类型、残疾程度,我们逐一分班。每天安排3个老师值班,一方面进行安全管理;另一方面,和学生沟通,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,和他们谈天、交心。因为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,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身体状况。一日半夜,学生陈小玲突然呕吐、昏迷不醒,我和值班老师迅速送他到市一医院急诊,我们在那整整守了一夜。陈小玲的父母都是农民,且肝功能都不正常,一年四季借钱看病,家里入不敷出,学校只能帮助报销全部的医药费。看着出院后恢复正常的孩子,陈小玲父母握着我的手,感动得痛哭流涕。
很多智障学生在家里从不做任何事,刚来学校也是什么也不做,衣冠不整、脸也不洗,被子不叠,从不知道讲究卫生。学校便开设“日常行为规范卫生课”,还请了生活老师,专门督促他们换衣、刷牙,洗澡、洗头,帮他们缝补衣服。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、训练,学生都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,很多学生都有了劳动意识。
还有安全问题。学生放假回家,有的行动不方便,有的从没出过门,还有的根本不识字,离家近的父母来接,远的都是学校请车送他们回家,把每一个学生都安全送到家长身边才放心。返校时也是一样,老师们都尽心尽力的。
3、爱心助残,学校收费变全免
通过和残疾学生近距离的接触,我们了解到很多残疾家庭的痛苦和贫困程度,不忍心催收学杂费和生活费,就这样能交就交,不交我们也没再催。7月,有个学生史军林,交不起生活费,家长自己觉得不好意思,叫孩子回去,当时我正好在场,看到这一幕,感到十分心酸。我说,以后你们都不用再交费了,学校来想办法解决。就这样,学生喝的纯净水、学习用品用具、热水供应都是免费提供,包括学生生病吃药就医,甚至女生妇科消炎消毒药物。
学校没有了任何收入来源,前期已花空个人全部积蓄,我和夏总还借了亲戚30多万,能借的借,能贷款的贷,但这只是杯水车薪。没办法,我们只好找区残联、市残联汇报有关情况,引起了他们的重视。市、区残联、区民政局领导多次到学校调研指导,并向市政府、区政府汇报,得到市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。去年10月,区里确定将我们的学校打造成一个残疾人培训基地。
随后,市、区相关部门给予了支持,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关注,有企业、个人捐赠资金,一些卫生服务站免费为学生体检,有一个美容美发培训学校每月为学生免费理发……
学校经常组织唱歌、看电影、拔河、跑步竞赛等活动,还邀请齿轮社区艺术团和老年艺术团来校演出,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会了跳舞。学校总在想办法,让学生们在校就像在家里一样,甚至比在家过得还充实、开心。
很多学生从没出过村庄,不了解随州,为了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,开阔视野,学校花费7000多元,租中巴,买门票,于去年组织了一次 “热爱生活、热爱随州”一日游活动,浏览了市政建设、解放路商业街,听了专场编钟演奏,在神农公园举行文体活动。
4、坚持办学,服务更多残疾人
从开始筹办这所学校,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如何让他们安心学习?残疾人就业有很大的局限性,他们毕业后何去何从?我和夏总决定在闲置的校舍旁建就业基地,建好后,引进一些项目,这样学生学到技术后可以直接就业。新建基地和部分维修改造总投资计130万,我们又借贷40万,其余的由承包老板垫资。目前新建基地已投入使用,但面临着还款压力。
为让学生先学一手过硬的技术,我们培训中心现已开设5个专业:工艺美术、艺术设计、家电维修、电子商务、智障基础教育与训练。这些专业都是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性,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自主创业空间。为了学生学有所用,我们多次去河南考察,专门从河南汝县麦秆画之乡请来教师讲授实际制作工艺,同时采购大量实习用料,部分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。目前我们和厂家签订了合作协议,正在组织学生批量生产。
家电维修这一专业,由于学生的基础很差,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知识,只有多实践才能学到技能,于是我们从旧货市场上购买旧电器给学生作为实训设备。同时,为了顺应市场上家电的更新换代,让学生及时掌握到新技术,学校投资近1万元在市委党校租下4间房子开设免费家电维修部,目的是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、提高动手能力。我们还计划做个展厅,把学生的根雕、工艺品一一陈列、展示、销售,让学生更有成就感,同时积极为学生创收。
办这所学校,实际上是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追求。很多学生在这个大家庭里找到了温暖,学会了感恩和互助,自觉帮其他行动不便的同学打饭、推轮椅、洗衣、这是给我最大的鼓舞和欣慰!我们准备将这种效应放大,帮助更多成年却不能自立的残疾人,获得职业教育,得到就业和发展机会,让更多残疾人在这里能够实现人生价值,让他们的理想在这里起航远行!
编后语:
残疾人有追求梦想的权利,包娟等用爱心托起残疾人放飞的梦想。尽管力量是弱小的,却给了残疾人帮扶和关爱,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!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队伍中,让残疾人享受到尽量平等的教育,让他们的生活天地更精彩!
随州随才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鄂ICP备13013606号-2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6666号
地址:随州市海翼5号商业楼101-102号、201-204号 EMAIL:171814479@qq.com
ICP经营许可证:鄂B2-20180166 人力资源证: (鄂)人服证字〔2012〕 第1203000113号
Powered by job0722.com